此等时刻来不及给排枪二次装填,射击后他们就被撤了下去,代之以密集的燧发枪射击。复国军官兵们的排射,犹如剥洋葱般一层层剥掉清军冲锋队伍,等到他们抵达城下,已经倒下了近四百具屍体。
“杀。”随着清兵们的大声怒喝,一架架云梯搭上城墙,立刻有士兵口咬腰刀向上爬来。手榴弹很快被扔了下去,黄色炸药的巨大威力,让清兵损失惨重。一片片士兵被炸倒,一架架云梯被炸断,然而清军依然在不停增兵,不计代价得企图攻入城中。
终於有清军士兵趁着间隙爬上了城头,迎接他的是复国军冰冷的刺刀。复国军的制式燧发枪加上三棱刺刀长达一米五,比清军携带的腰刀长了许多,更何况他们是以多打少,很快就将清军再次赶了下去。
费扬古不断填入兵力,逼得魏国栋抽调预备队补充人员伤亡,饶州府城的攻防战甚为惨烈。
这个时候,远离战场的刘磊正站在佛耳山钢铁厂中,看着一群工人忙碌。
“出钢水了,出钢水了。”随着工人们的喊声,炉门被铁钩拉开,一道火红的钢水溢出熔池,沿着事先修好的狭道流入了钢水池内。
“好啊,终於成功了。”刘磊脸上顿时露出欣慰的笑容,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,他在工业方面的浅薄知识已经开始不够用了,例如这台炼钢平炉就难住了他将近三个月时间。
本来刘磊设计的高炉只能炼铁,钢产量依靠苏钢法实在太慢了。后来刘磊便设计了一款转炉,他对这种设备还算熟悉,只可惜转炉炼钢需要大量废钢铁,这恰恰是他所缺少的东西。何况他所了解的转炉需要吹入纯氧气以消耗生铁中过量的碳元素,这在如今的科技下根本不现实。
在应用了几次之后,刘磊发现此时利用转炉炼钢得不偿失,效率没提高多少,耗费却很大。后来几经思考,刘磊提出了平炉炼钢。平炉又叫马丁炉,是法国冶金学家马丁於1865年利用德国西门子兄弟所发明的储热器而研制的炼钢方法,不过这种炼钢法在后世已经趋於淘汰,刘磊虽然知道原理,却从未实践过。
为了搞出这款马丁炉,刘磊集合了方中德等大批匠人,以及身边能拿出的所有物理和化学人才,开始了技术攻关。
在陆奎勳为首的物理研究团队和周建业为首的化学研究团队配合下,依靠对高炉的理论研究基础,最终确定下了平炉构造。陆奎勳更是依靠刘磊的模糊描述,设计出了效果不错的储热器。
完成了相关设计,刘磊便在佛耳山钢铁厂着手建设全世界第一台马丁炉。考虑到华夏铁矿石普遍偏酸性,刘磊特意要求修筑硷性马丁炉,包括利用水泥原料烧制矽酸盐耐火砖,以及在炉膛内设计专门堆放石灰的狭舱,借此转化消耗生铁中过高的硫化物,降低钢铁脆性提升低温性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