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家终是对皇室失望,偏安江南,再不提北上之事。当年先祖更是下了令,大楚皇室在一日,李家子弟绝不入长安为官,违者皆非李家子孙。

这一晃眼,已过去了近二百年。大楚皇室在风雨招摇的建国中,多次需要李家相助,李家都未曾施以援手。皇室对李家不满,李家对皇室不满。谁也不服谁,谁都觉得自己受了委屈,谁都怪对方不能理解自己的苦衷。多少年下来,李家和大楚皇室的恩怨没有了结过,倒是真的互不往来很久了。

眼下,李怀安去来了长安,还来未央宫中拜见皇帝。

陛下问:“爱卿所谓何事啊?”

“求陛下饶臣家二郎一命。”

“……哦,这还不是携功求报?”

李怀安笑了笑,“陛下开玩笑。皇室与李家的恩怨,岂是一个小孩子就能说得清的。”

皇帝:“……”这是还觉得张氏欠他们李家良多,一个李信的恩qíng,根本还不了啊。

皇帝冷笑。

冷笑之后,却也拿李怀安没办法。终归到底,还是张氏先祖时期,没有处理好这个官司,给后世子孙留下了许多麻烦。李家是会稽大族,多年来也没给朝廷惹过麻烦。皇帝再把人家的话冷冰冰打回去,也实在觉得脸疼。

可是李家这不恭不敬的应付态度,大楚皇室也颇为不满。

陛下说:“爱卿还是怪罪朕吗?李家子弟出色者众多,却没有一个来长安为官。如今大楚国运不盛,内忧外患,你们也不出头。你们不出头,世家们全不出头……这是在膈应谁呢?指着朕gān什么呢?”

李怀安不应。

内忧外患,原来陛下也知道。知道却不在意,整天沉浸於成道问仙上。陛下都不在乎他的江山,指望别人在乎?李家是不会再像当年那样去资助皇室了——什么都没换回来,还丢了不少东西。

李家只想管好会稽就行了。

君臣二人在殿中说话,陛下含讽带刺,斥责李家不忠,眼里只有一个李二郎。李怀安说陛下误会了,我们还是很忠君爱国的,我们不就没把会稽的事拿来烦您吗?您能安心炼丹,我们也有功劳啊。

世家世家!

皇室厌恶极了世家的权大!

但是又得依靠世家,不能得罪。至少现在,皇家没有得罪的资本……

这对君臣口不对心,话不投机,倒是说了一个时辰。

殿中未曾商量出来结果,华灯初上,却有小huáng门匆匆叩门,急切报道:“陛下,徐州郑山王那帮反贼,攻打会稽郡!会稽qíng况不好!有五位大臣等着见陛下,陛下您……”

会稽郡被反贼攻打……

陛下冷眼看向面色微诧异的李怀安。他看了许久,才半信半疑地想,也许李怀安事先不知qíng。

李怀安对上陛下的目光,彬彬有礼地说,“臣希望带上二郎,尽快返回会稽。会稽地势重要,若是失守,反贼恐怕……”

陛下沉默半天,问,“这确实是一个巧合?你未曾与郑大王联谋骗朝廷?”

李怀安说:“我怎会拿会稽开玩笑?还请陛下三思,眼下会稽告危,实在等不得了……”

陛下良久不语。怎么这般巧合……李怀安希望带走李二郎,会稽后脚就出了事。如果不放李怀安与李二郎走,会稽qíng况又不知道会如何。说不得就是第二个徐州了……

陛下心中厌烦,觉得这些臣子们实在讨人嫌,整日算计自己。他好不容易接见李怀安一次,李怀安就拿反贼的事来烦他……这帮饭桶们有什么用,他还是多给太上老君烧柱香求求吧。对了道童们炼的丹,该能吃了吧……

最后,陛下放李怀安回去,却随手就把应付李怀安的事,下放给了太子与定王。他原本想jiāo给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定王去办,却突然想起这次杀蛮族人的事,好像和定王也有点关系,折子里乱七八糟写了一堆他也懒得看……gān脆把太子也算上了。那两个兄弟互相监督,赶紧解决这件事最好。

李怀安出宫的时候,雨还在下着。

与陛下寥寥几语,他算是看明白了:皇帝根本不在乎什么江山,皇帝一心求道,只觉得江山成为了他的累赘。

大楚值大危之时,唯有期待下一位皇帝,来拯救这片千疮百孔的河山了。

傍晚时分,华灯高上,未央宫中陛下依然不见丞相等三公。丞相等人只好自己来讨论会稽之事,顺便叫上李怀安旁听。程太尉等人都不愿出兵,都言边关危急,希望李怀安自己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不要给朝廷找麻烦。李怀安不爱说话,听他们吵了半宿,到自己的时候,也不推脱——把李二郎平安放出来,他立刻回会稽,绝不麻烦朝廷。

但是放了李二郎,程太尉又不太qíng愿了。

扯皮一晚上,冒雨离宫的时候,所有人都磨了一嘴水泡。

程太尉累了一晚上,回去府上还没休息,又听夫人说三郎的妻子要打五娘子,众人拦都拦不住,眼下跑祠堂去了。程太尉冷冷笑了一声,摆袖抬步,往祠堂的方向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