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段时间刘磊很忙,每日都在扎扎实实得做着他的准备工作,尤其是打造武器和训练士兵的问题,同时他开始暗暗拉拢漳州府的吏员,通过几位大儒吸收有反清意愿的士子,以及天地会内的读书人加入到漳州府的行政体系之中,逐渐搭设起更大框架的行政班子,为将来做准备。
刘磊很快又迎来了两位大才,他们正是万斯同举荐的地理学家刘献廷和生物学家陈淏之。因为明朝的灭亡,许多前朝读书人不愿在清廷为官,大多选择寄情於旁系杂学,从而造就出明末清初一大批有文化的科技专家。
可惜满清朝廷没有抓住这个将国家转入工业化的机会,生怕科技发展让华夏人势大,造成满清优势的骑射工夫被先进火器所取代,因此大肆打压科技创新,造成了华夏民族痛失好局。不过现在情况不同了,有刘磊这个极为重视科学的上位者,华夏必将迎来真正的创新时代。
要搞创新,搞科技和工业化,离不开各个学科的共同进步。刘磊虽然才华横溢,也不可能是个全才,地理和生物就是他所不擅长的两个方向,而这次到来的刘献廷和陈淏之恰好是这方面的专家。
后世记载刘献廷是清初着名地理学家,对历法、数学、音韵都有贡献,对古今气候变迁、各地物候异同、河流侵蚀作用等方面皆有独到见解,可是华夏宗师级的人物。
陈淏之同样是清初大才,所着《花镜》专门研究观赏植物及果树栽培,卷六附记还涉及动物学,同样是开宗立派的大师。尽管两人还没有后世的成就,但已经在这些方面有了很深厚的研究,足以担当起这两个学科的领军人物。
对於科技人才刘磊总是相当热情,两人刚到他便在知府衙门设宴款待两人,让这两个平民书生受宠若惊。酒席之上,刘磊当然聊起了两人所擅长的学科,陈淏之擅长植物,让他开发农作物新品种自然是最擅长的。
刘磊上学的时候,曾经去袁隆平大师的水稻基地参观过一次,了解过一些杂交水稻的浅显知识。闲聊的时候,他索性将袁隆平大师研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基本原理,尤其是光温敏不育系水稻的特性,和他所了解的种植方法都说了一遍。
任何科学发展最耗费时间的便是寻找正确的发展方向,具体研究的时间反而在其次。刘磊虽然说得比较笼统,全都是当初从讲解员那里听来的基础知识,纯凭超强的记忆力复述出来,但听在陈淏之耳中却犹如天籁之音。
陈淏之本以为刘磊只是官员,不可能懂得那么多知识,结果这一番讲解却让他彻底愣住了:“没想到知府大人学究天人,竟然懂得如此高深的知识,若能真的培育出这种杂交水稻,亿万百姓便没有饥饿之忧了。”
尽管不懂生物学,但刘献廷还是知道吃饱饭对百姓有多重要的,陈淏之如此评价他也相当赞同:“看来扶摇兄(陈淏之的字)要偏劳了,若能做成,实乃恩泽后世的大功德啊。”
“若是能得此功德,实乃我必生之幸。”陈淏之心中满是激动,家国破败之后他早已经心灰意冷,如今刘磊却给他树立了新的人生目标,他如何不感到兴奋。